借鏡
24 November 2018
我們都知道別人的言行舉止可以作為一個借鏡,提供參考作用。
最近和一個朋友吃午飯,提到他九十歲高齡的父親還是堅持著每週要跟老朋友打兩次網球。他當然擔心父親可能會因體力超負荷而發生意外,但既然父親享受這項運動,又可以讓他有規律地定期跟朋友見面聊天,做兒子的也就不應該干涉太多,只好乾擔心著了。我安慰他說你父親有打網球的底子,只要能夠量力而為,相信問題不大。
我當然也見過弄巧成拙的例子。當年,我媽媽的腿力開始有點不擠,但她還是覺得自己的能力可以勝任,又不願意讓傭人扶著照顧,結果有一天在起床時站立不穩摔斷了右臂,害苦了自己。
面對垂暮之年,每個人的反應不一,老人家是有他們的兩難的。繼續以往的生活方式習慣當然是最好,但身體的衰退變化代表一些事情還是要慢慢地停下來的。有些人覺得停下來就像是對人生的認輸,代表以後也不能夠再做這些事情了,但越是不服老不服氣就越容易發生意外。相反地,有些人為了安全,早早就把那些因爲年老而變得「危險」的生活習慣改掉了,但這樣還有生活樂趣嗎?其實,沒有人能說得準什麼事情在什麼時候是該慢下來該停下來的。
明白到老人家面對的心理和生理困境,我們就更能夠包容體諒他們的舉止反應,這也給予我們借鏡的機會,畢竟我們遲早也將會遇上類似的經歷。適時調整自己、量力而為都是當然的答案,但這談何容易。多些觀察了解自己身體和心態的變化,利用別人的經歷行為作為借鏡,這些都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