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言商

14 April 2024

 

網上圖片

 

最近和幾位朋友飯聚時,有位朋友提到她在一個商場購物消費後在換領停車優惠時,竟然被要求下載那個商場的應用程式,輸入電郵地址、電話號碼及一些個人資料,登記成為會員後才能獲得優惠。這個商場之前只需消費就享有停車優惠,我朋友覺得以這種捆綁式手法獲取客人資料非常不合理,一氣之下,寧願不拿優惠支付停車費後便立刻離開。她更告訴我們以後不會再去光顧那個地產商營運的商場了。

當時,另外一位朋友聽了後說道:「收集個人資料以及應用大數據是大勢所趨,那個地產商只是在商言商,運用他們商場的地理優勢以不同方式收集顧客的資料而已。」對於個人私隱,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也不相信那個地產商敢明知故犯,獲取法例容許以外的個人資料。可是,我覺得這種「在商言商」做生意的手法很值得斟酌。

很多老闆或公司高管都會覺得商業決策是一件你情我願的事情,不應該牽涉個人情感,我以前工作的集團就有一位高管常常將在商言商這句話掛在嘴邊。然而,任何商業決定都會影響一些受眾,包括顧客、員工、供應商甚至普羅大眾,在追求利潤最大化之外,管理好受眾的反應和感受也是優良企業的一種社會責任。

在這次辦理停車優惠的事情上,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讓顧客自願地提供個人資料呢?除了我朋友之外,相信還有不少顧客會有同樣不滿的反應甚至會產生怨言,那些辦理停車優惠的前線員工的感受又會如何呢?

很多時候,「在商言商」都只是沒有考慮周全的商業藉口而已。

Previous
Previous

喝咖啡

Next
Next

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