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24 September 2022
前幾天一位朋友找我談論中華文化的傳承,他覺得時下香港的一些父母帶著小孩移民外國,擔心他們會失去對中華文化的基本認識。文化傳承是一個我只略知一二的大課題,我就試舉了成語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例子。
成語是中文詞彙中一些長期被沿用的固定短語,因為眾人都使用它們而變成了成語。很多成語背後都有歷史典故或是擇自一些文學經典。中國象棋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就是源自兩千多年前楚漢之爭的鴻溝和約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的詞語如「自相矛盾」、「得不償失」、「豈有此理」、「爭先恐後」都是具有歷史典故的成語。人們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傳承著中華文化。
中文成語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它們的含義往往都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我們都知道「對牛彈琴」並不是指對著牛彈琴娛樂它們,而是比喻跟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跟外行人說內行話的意思。「東山再起」、「胸有成竹」、「近水樓台」也都是比喻式的成語。
有趣的是,中文成語詞典的編撰和收錄會因應不同年代成語的不同使用範圍而有所不同,市面上不同的成語詞典收錄的成語數量也都不一樣,國家也沒有官方統計數據究竟中文有多少句成語。粗略估算,當代使用的中文成語超過五萬句,比較常用的也有上萬句。就是這種靈活性令到中國語文能夠迎合時代的變化。
其實,除了語言和文字,藝術作品、飲食習慣以至傳統習俗都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只要我們願意去體會和學習,每個人都能夠領略到一些中華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