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 自律

27 August 2022

 

網上圖片

 

我念高中時,當律師的舅父曾提議我在大學念法律,將來他能夠在事業上幫助我。對於長輩的建議我非常感激,但我也知道自己對法律的興趣不大,不是當律師的材料。

每個國家都有一套法律制度規管民眾的行為,但我在「界線」這篇文章中提到沒有一套法律制度是完善的。當司法人員在努力完善法規的同時,也有另外一群律師在法律框架下找漏洞鑽空子,為他們的客戶尋利益。我提出以尊重和體恤別人為待人處世之道,這種觀念就是培養個人自律的基礎。

一些日常生活的小節如過馬路、停車上落都有法例規管,但罰則卻有限。儘管有些人明明知道這些法規,卻還是經常在鬧市中亂過馬路、隨意停車上落甚至違例泊車。他們可能抱著僥倖之心認為不會被執法者捉到,或是為圖方便甘願承擔違例罰款,但這些行為卻漠視了其他道路使用者的權利和安全。同樣地,各國在應對新冠疫情上採取了不同的措施限制民眾聚集,但有些人卻明知故犯,雖然被罰款了事,但他們的行為卻助長病毒的傳播影響其他民眾。

這些例子突顯了個人自律的重要性。其實,很多破壞法紀傷害他人的事情都是由於缺乏個人自律而起,過後的法律公義也只是一些亡羊補牢的補救措施,對於被傷害的人來說於事無補。可惜的是,個人自律的定義並沒有一套標準因人而異,但我覺得以「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作為一種基礎觀念是合適的。想想如果自己是一個被自身行為影響的受眾,你是否還是願意繼續這種行為呢?

法律框架只是文明社會的一條底線,和諧穩定的社會是需要每個人的自律建立起來的。

Previous
Previous

學以致用

Next
Next

白切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