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敵
9 December 2017
人在一生的不同階段總會有一些不同的假想敵。學生年代、工作時期對那些表現比自己優秀的同學同事;生意上的同行或競爭對手;在愛情路上那些向自己意中人獻殷勤的人等等,他們都可能被視為自己的假想敵。
假想敵是競爭性思維的產物,以某個人某件事情作為目標進行對比,能使自己變得更專注,更可以激勵提升自己的能力,力爭超越對方打倒假想敵。這應該是一種正面和有建設性的思維。
但有些時候,我們有了假想敵卻把時間和精力投放在敵我對立的心態上,焦點放在怎樣去防禦對方,阻礙對方的發展,而忽略了設立假想敵的原意,將假想敵當成了真正的敵人,為自己增添無謂的煩惱。
這種事情不但發生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在商業活動中也經常出現。一些企業以抹黑或不合作手段妨礙對手的發展,良性的競爭對手變成了敵人,為企業管理帶來很多資源內耗。在政治上,一個國家有了假想敵就能凝聚人民的專注力。如果把這種聚焦投放在有建設性的提升時,這個國家就能夠發展進步。但如果以假想敵作為一種排外、建立保護主義的工具,久而久之,這個國家會在內耗中衰敗。
假想敵思維存在於社會的很多活動中,如何運用這種思維能產生正反不同的效果。我們沒必要樹立真正的敵人,往往只是自己的內心作崇為我們增添無謂的煩憂。
真正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