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
18 May 2019
我們都知道「執著」的意思,也經常在生活中看到一些執著的例子。有些人會認為執著是性格使然無法改變的,也有些人會正視和了解自己的執著,利用不同法門行徑試圖把執著放下。當然,執著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堅持和追求,是一種提升自我的動力,歷史上許多的成功偉績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堅持才能實現的。
最近看了一些論述,了解到執著這個詞源自於佛教學說。「執」代表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堅持與期許,「著」是當事情的發展無法達至自己預設的目標時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這包括失望、發脾氣,以至做出一些不理性和失當的行為。
在這方面,「執」並不是不可為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不能一點信念和堅持都沒有吧?問題在於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所產生的「著」每天都在困擾著我們,造成不必要的煩惱。當然,為自己訂下過高或無止境的要求目標也是造成煩惱的根源。
培育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產生的煩惱是大多數父母都曾經歷過的事情。人際之間很多的摩擦糾紛也都是由於各自的偏執引起的。其實,人們對不同事情有不同看法是正常事,很多人卻執意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做成不必要的矛盾與衝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堅持和執著。我們應該學習減低不必要的要求和期許,但更重要的是懂得在得不到的時候放下偏執,不「著」,不為自己添加煩惱。「我們想要控制一些事情,卻被它們控制了我們的命運」這句話實在是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