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人之道
5 December 2020
在群體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跟不同的人接觸,家人、朋友、同事,以至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怎樣對待別人跟他們交往是立身處世的一大學問。古代聖賢教導我們要以謙和、真誠和厚道對待別人,這些德行說易行難,普通人如你我並不是那麼容易掌握並踐行這些道理的。
跟別人交往,我一向都希望能夠達至雙贏的局面,彼此都能夠從交往中獲得一種良好的體驗和回憶。跟親戚朋友相聚時,多些以正面帶鼓勵性的態度跟對方交談,引發一些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多些聆聽對方嘗試明白他們的想法,這樣就容易促成一次愉快的聚會。以同樣的態度跟陌生人打交道往往也是無往而不利的。
我們都喜歡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喜歡別人批評自己;同樣的思維也見諸於其他人的身上。當彼此都各持己見互不相讓,摩擦糾紛就容易發生。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就容易做到「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以至「和而不同」這些重要的待人之道。其實,與其堅持己見,倒不如多聆聽他人意見集思廣益,拓寬自己的視野。
當然,有些情況並不是那麼容易達至雙贏的。孩子在成長時需要管教和制約,但他們未必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我們只能盡量地去解釋教導,讓他們在長大以後能夠理解父母的心意。在工作上,對下屬的評核往往會被對方視為是負面的批評;我們只可以保持客觀性,對事不對人,並提出改進的方案,讓他們有明確的目標繼續努力向前。
掌握得宜的待人之道並不容易,因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一些事務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感受。待人應該以對方為出發點,多些考慮別人的想法和需要,減少自我的思維,我們就能夠逐漸地提升自己的待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