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
11 August 2024
群體社會生活有各式各樣的禮儀規範著人們的行為。它們大多都是約定俗成,代表當時當地社會的一種文化和秩序。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早在幾千年前已有記載祭祀和禮儀的記載。時至今天,很多禮儀活動都已經去繁就簡,但背後代表的種種尊敬和道德精神仍然存在。同樣地,西方文化也有不同的禮儀活動,不同宗教也有特定的禮節儀式。對外人來說,這些禮儀可能只是繁文縟節,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有著特別的意義,我們要懂得入鄉隨俗尊重對方的文化。
不同地方日常生活的禮儀規範也各有不同。東方人見面時可能會抱拳作揖,西方人則習慣相互擁抱甚至輕吻面額,各自表述因地而異。禮儀的變化也見諸於追求傳統與改進之間。今天,很多香港的私人會所都容許其會員及賓客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使用智能電話平板電腦,但是還有個別會所的餐廳要保持傳統禁止使用任何電子產品。到訪那些地方時,我當然悉隨尊便,但也不忘打趣地跟朋友調侃說應該將智能手錶也摘下來才能進入餐廳用膳。
與人交往時保持基本的禮儀是無往而不利的。禮貌的笑容、適當的感謝用語,這些普世共通的親切表現都有助我們跟別人相處和溝通。其實,禮儀是做給別人看的,我們的行為能夠直接影響對方的感受。多些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看待事務,尊重別人讓對方有親和感,這是待人處世的基本之道。